题记:在外打工多年,很少回家,很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曾经的生活,曾经的记忆,经常历历在目的出现在脑海里。三十多年间,每次听到家乡的变化,心中就丛生出一种欣慰一种感动,更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
我的家乡在镇原县,她蓬勃而又不张扬,恬淡而又不失朝气。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有好多著名文人雅士在她的养育下在所有的领域为人称颂。
四十年前,家里生活实在让人见笑,买一颗水果糖都舍不得吃,咬一半含在嘴里,另一半包起来留着下一次吃。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我十四岁便离开了学校,到青海等地打工。现如今,也成了所谓的城里人。但从小在大山深处和贫穷相伴的我,始终没忘记山脚下美丽而偏僻的家。今天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说说家乡衣食住行的新变化!
四十年前,每到农历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份,乡亲们都盼着地里的麦能早点黄。尤其是母亲,每天为了一大家人的两顿饭没少发愁,地里的苜蓿菜,麦辣辣,苦苦菜伴随我们度过了好几个饥年荒月,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父母亲种地的热情特别高,老天也很给力,风调雨顺,各种庄稼只要把种子撒入土里都能长得颗粒饱满。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老人看着满山满洼的粮食大丰收,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梦想,看得出,老人们的心里是快乐的,美滋滋的,日子一天天被父母亲打理的风水四起,天天白面馍。人人都能吃得饱、吃得好。过年时还杀个猪。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近几年,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是为没啥吃发愁。现在是为吃什么发愁。小村庄也脱下昔日那弊旧暗淡的衣裳,小商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买东西再也用不着发愁了。看到小商店里新鲜丰富的食品、肉类和品种繁多的牛奶、奶粉等,不由就会想起小时候,那个年代的苦难和煎熬。
我的家里姊妹们多,生活窘境,全家人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我们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好不容易有件衣服,却是大的穿了,小的又穿。我们姊妹穿得太破了,冬天穿不上棉衣,脚上穿着露脚趾的破鞋子,到了夏天,只能把破棉袄的套子掏出之后再穿,这些还是粗布做的,而且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人们冬天里边穿的是保暖内衣、羊毛衫,外面穿着羽绒服,随便一件衣服至少一两百元,而且五彩斑斓,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年轻人什么流行穿什么,从穿衣服上根本看不出是农村人!
在七八十年代,我们都住在窑洞里。窑洞,那是祖辈们一直不断创造和守望的财富,是人生停泊的港湾,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虽然不太美观,它却承载着太多的辛酸往事,也记录着许多美好幸福的时光。每一代人都希望在几孔窑洞上做点文章,谁都想把窑洞这篇文章写好,向下一代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在我的最初记忆里,父亲修的六孔窑洞虽已经破旧、简陋,却是冬暖夏凉。一大家人相互厮守着,在昏暗地煤油灯下过着贫穷的日子......
短短十几年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下,我们兄弟姐妹都告别了窑洞,有建修四合院的,有在居民点住上二层小洋楼的,家里不但通上了自来水,而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外甥、侄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卧室,再也用不着挤在一块了。而且房内也是装饰一新,各类电器一应俱全,电话、风扇、空调、冰箱、彩电、微波炉、液化气灶具、太阳能热水器……三哥还拥有电脑,上网聊天,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姐姐家里去年也买了小汽车……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家乡父老乡亲带来了富足与祥和的同时,也让大家向更文明的境界迈进。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家乡的亲人都会住进自己的新房,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我相信。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回一次老家,得两天甚至三天才能到家。现在,只要想回家,随时有车,汽车行驶在平展展的高速路上七个小时就可以回到家,吃上味道鲜美的正宗臊子面。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离我们村子大概30多华里路,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得上什么,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真正的路途遥远。因为,村口那条我们全村人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又长又陡。平日里坑坑洼洼,一遇雨雪简直是寸步难行。大人们去集市上购买些日用品,都得用牛拉着独轮车,推着自家拾掇的干干净净的土特产去集市上。牛在前面拉,大人们双手紧握车把,肩膀上用一条宽皮带两头钩在车把上上路。因为是坡路,一路牛拉人推的向塬上走去,那条又长又陡的山路有五华里多,别看只有五华里,那可是乡亲们推着装有个把月日用品的独轮车,用脚丈量了几十年的路啊!
有一年父亲就佝偻的身子,在一抹晨曦的映照下像一架横陈于旷野的竖琴般推着独轮车去给我换学费,我在独轮车前面拴一根绳子拉着,为的是给父亲减轻负担能走快些。父亲当时都已过花甲之年了。汗珠在父亲那黝黑的脸上闪着光,老人咳嗽喘气声和独轮车行走发出的美妙音符,共同奏响着大山深处苍凉的民谣!可想而知,山下的人生活是多么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现在好了,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条平坦而又标准的硬化路从塬上直通山下,把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连接了起来。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尴尬情形了。不管天晴下雨,人们都能够衣帽整洁地串门、上学。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偏僻的独家小院中喂养的家畜,再也别担心因道路不通而卖不出去了。
家乡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稳步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不但免去了学杂费,免费带给教科书,并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这在以前是根本没办法想象的!
还有一个最大最大的变化就是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一项决定,取消了沿袭数千年的农业税,种地不仅不用上粮,还有粮食补贴,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所有的农村人才真正摆脱了上粮这项苦差事。这些变化没能让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赶上,不能不说是他永远的遗憾!我们在感谢、感谢改革开放的同时,2006年父亲的忌日,我在父亲的坟头,用三炷香告慰着辛苦一生也没赶上好政策的父亲!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农村老年人个性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有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就可以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如今,随着农村惠民政策的深化,外出务工的人陆陆续续回来开始建起了自己的事业。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年轻人,做起了自己乡村发展的生意。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政策,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全力支持和帮忙。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极具发展前途的大环境中,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导,我相信很快家乡的经济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市场经济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家乡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他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村民的消费档次正在升级换代,消费支出也在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变。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四十年中那些曾经亲历的切肤之痛,至今让人仍然咀嚼不尽。
如果没有包产到户,我也不会有那些深刻的记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会在大城市安家落户。我很欣慰,我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成长。我坚信,在父老乡亲们不懈的努力下,家乡的明天,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经济会更繁荣,人们会更幸福,家乡的明天会更完美,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中国西藏网 文/贾录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那时的车厢没有空调,想要透个风,要把笨重的车窗向上抬起才行。火车遇上大弯时,可以看见黝黑的蒸汽机头冒着白烟“轰哧轰哧”地牵引着一个个绿色车厢向前行进。[详细]
快到退休年龄的大伯又回到老家街道居住,他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他说这叫叶落归根,日子过得很滋润。老家对门就是街道邮政局。[详细]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石油援建西藏双湖县:聚焦教育援助 着力解决问题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一个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西藏双湖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