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流行全国的“的确良”为何突然消失了?其实它改了名
2024-01-03

  爷爷从衣柜深处翻出一件“的确良”制服,惹得家人纷纷思绪万千。这简朴到朴实的衣服,曾引领一代又一代人的潮流新风,见证着那个年代的辉煌与坎坷。

  如今再拿在手,也只能缅怀岁月流逝。红极一时的“的确良”,最终隐去了姓名,却永远留在老一辈人心里最深处。

  工业基础薄弱,吃穿用各方面供不应求。当时人们穿着粗布衣服,生活重心聚焦在“吃”上,能糊口的家庭就已算不错。纺织品极度短缺,衣着成问题。

  1954年起实行棉布计划定量供应,需要凭票购买。每人每年只能购买约3米布料,仅够做一件衣裳。多数人从旧衣翻新,大量补丁成为时尚。

  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都是捡别人的旧衣服,衣服破了就补补,小了就接个袖子继续穿,穿新衣服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随后遭逢水灾减产,供应更加紧张,只能进一步限购布料。当时规定童装和5寸以下布按实收票,蚊帐布按2斤折票,这补丁时尚和布票紧张成为老百姓穿衣的心头痛。

  穿衣难引起了毛主席注意。他吩咒要研发不靠土地的新纤维,这就是后来的化学纤维“的确良”。

  最初是由美国生产的名为Dacron的聚酯纤维,后来传到广州,粤语称为“的确靓”,慢慢传到内地后就变成看“的确凉”,后来才叫“的确良”。

  60年代,“的确良”在大城市小量生产,但全靠进口,价格不菲,难以普及。穿上“的确良”成了一个梦想,代表着品位和身份。

  南京路成了穿“的确良”服装的天堂,老百姓挤破头也要去看一看“的确良”的风采。甚至很多人会特意绕道经过南京路,就为了一睹“的确良”的芳容。

  北京也开始引进少量“的确良”,主要销往政府机关。一些高级干部可以优先选择“的确良”面料的服装,表示身份和地位。普通百姓只能在街上羡慕地看两眼,深感这种面料与自己无缘。

  1972年批准成套化纤设备进口计划,选择在辽宁建厂,命名“辽化”,这里生产的“的确良”可实现国产化。

  施工非常紧张,建设者克服种种困难。一位患胃病的工人黄雪官为保工期,硬着头皮出院复工。

  他提出“只要骨头不散架,就拼命建辽化”的口号,代表无数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所有人都在拼命建设,只为老百姓早日穿上质优价低的新式布料。

  1979年,辽化生产出第一批“的确良”原料。1981年试车成功,其产能相当于430万亩棉田,可实现人均“七尺布”。

  这成为我国最大的化纤基地,实现了毛主席让老百姓不再艰难求布的心愿,打开了中国化纤时代的大门。

  “的确良”横空出世,引发了国人服饰界的革命。它经得起拉拽和洗晒,非常耐穿,色彩鲜艳,与当时粗糙的土布别具一格。

  如今中国化纤工业已发展繁荣,各种面料应有尽有。人们要买漂亮衣服十分便捷,选择余地大了,穿衣自由了。

  而“的确良”却已成为老一辈记忆中独特的符号。它开启的化纤之路,满足了过去对美好衣裳的向往,也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服饰生活。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非常单调,衣着也以蓝、灰、黑等颜色为主。忽然出现了五颜六色的“的确良”衣物,顿时给人类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感。

  那些色彩缤纷的裙子、衬衫,与当时灰色调的街景形成了强烈对比,一时间仿佛给灰蒙蒙的生活注入了活力。

  “的确良”衣物第一时间进入城市,很快就在年轻人中间掀起了一股“洋气”风潮。他们争相穿上这种时尚耐穿的新衣物,也希望能够通过五颜六色的外表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城市里到处可见身着“的确良”的男女青年,他们神采奕奕、朝气蓬勃的样子,与手持布票排长队购买毛笔灰布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昭示着时代的变迁。

  为促进“的确良”规模化生产,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支撑。比如给予厂商税收优惠,简化审批环节等。

  在80年代,中国科技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涤纶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第一条涤纶生产线终于建成,各地纷纷设立了“的确良”厂商,国产“的确良”开始步入普通百姓家。

  这时,“的确良”风靡一时,成为老少皆宠的时尚单品。年轻人穿上“的确良”服饰,个个看上去洋气张扬,色彩斑斓的“的确良”仿佛带来了一种自信。

  不仅城里人,就连农村地区的老百姓也对“的确良”情有独钟,农民第一次见到这种色彩斑斓的衣料,无不捧场争相购买。细心收藏后,只有在节日或喜庆时才会穿出,仿佛穿上它就与城里人一样“洋气”。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各种新型面料涌现,这种不太透气的化纤面料渐渐失去市场。其实“的确良”本身就存在一些劣势,比如不太透气,夏天穿起来比较闷热。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大众也有了更多选择,自然就淡化了对“的确良”的依赖。尽管如今“的确良”已不如往日璀璨,但那抹亮丽的颜色已成为一代人集体的记忆。

  回望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的确良”独特的魅力似乎仍在。它打开了国人的视野,也启发了国内纺织业的发展。

  之所以“的确良”从辉煌转向衰退,重点是我们正常的生活品质的提升。“的确良”夏天不透气,冬天容易漏风,与人们追求舒适的需求相左。

  取而代之的是色彩丰富、款式多样的棉质服饰深受欢迎。许多90后已不知“的确良”为何物,它已成为人类口中的“涤纶”。

  改革开放后,大众不再单纯追求实用,也开始在意舒适度和美观度。所以在河南、四川等产棉大省,棉制品重新再回到人们视野中。

  “的确良”并未真正消失,只是改名为聚酯纤维或涤纶,在许多工作服中接着使用。它代表的时代已逝去,人们不再仅看重耐穿,而更看重舒适性。

  像工作服、雨衣等需要耐磨性能的服装,还是会选用这种材质。它与天然纤维混纺后,兼具了舒适性和挺括度,也变得日益完美。一些追求复古、工装风格的服装,也会考虑用涤纶面料。

  尽管的确良已退出历史舞台,它依然代表着中国进步与改善生活的缩影。时尚永远在不断演变,也许在未来以崭新面貌再度崭露头角。的确良的消失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进步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化纤产业体系。到了80年代末,中国慢慢的变成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化纤生产国。

  同时,随着科研条件的改善,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化纤也开始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这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手段的应用,使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的单产和产量大幅提高。

  丰富的原料来源使各类面料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下降,供给更加充裕。种种变化直接引发“的确良”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在供给充裕的背景下,老百姓的消费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不再仅看重耐磨,而是更看重服装的舒适性、外观和风格。

  “的确良”的衰落是中国纺织业进步的结果,也是老百姓生活品质提高的直接反映。作为一个见证中国发展的时尚符码,“的确良”退出舞台正代表着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的确良”仅仅是过去,我们要抓住当下,勇于创新,迎接更好的未来。国家的进步靠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