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香云纱百年沉浮录
2024-08-11
作者: 水刺面料

  作为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香云纱”的历史记忆和传承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日,西樵民乐村民复原了30年前的“香云纱”提花木织机,再现“传统香云纱”的织造工艺,央视纪录片频道也前来记录这一时刻。

  而据多方史料记载,香云纱的起源地在西樵镇民乐林村,起源时间是1915年,至今约百年时光。然而在改革开放后,香云纱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一度在顺德、深圳等地,2008年,顺德伦教街道成功将“香云纱染整技艺”作为手工技艺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的2011年,顺德香云纱又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

  而作为香云纱发源地的西樵,近年来也有村民希望不遗余力地将其传承保护下去,他们都以为,在这段历史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促其起止,而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精神遗产,是如何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的反思。

  在南海区档案馆研究院张莹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西樵镇民乐村,这个村落就是香云纱的发源地。

  据南海区档案馆研究员张莹介绍,据《广东省纺织工业志》、《广东省志·丝绸志》、《南海县纺织工业志》等典籍介绍,19世纪40年代,南海西樵民乐村一带开始使用薯莨、河泥等对平纹绸进行染整,成为“晒莨”。“晒莨”即采用野生植物薯莨和河涌淤泥,将丝绸平铺晒地上,经过浸莨汁、封莨水、过河泥等十多道工序后,织物表明产生一层乌亮的黑胶,使原来柔软的绸缎变为厚朴的绸料,这就是莨绸。

  而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南海西樵民乐村程家改革了原来只能织单一平纹纱的标梭平纹织机,使之成为可织简单提花的提花木织机,由此慢慢的出现有提花镂空的织物,称为“白胚纱”。

  线年),还是这个民乐林村程家,程丙权、程绍江、程泽、程周四兄弟,对原来只能织单一平纹纱的织机进行改革,运用起综的小提花和人力扯花方法,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具有钮眼通花图案的新产品香云纱,开创莨纱稠类丝织先河。此后,佛山、广州、顺德相继开辟了生产“白坯纱”和莨纱的工厂、晒场,使莨纱生产普遍开来。

  辛亥革命之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收回了关税权,佛山被划为二等市,出口关税低于广州,附近各地的丝绸纷纷至此出口,佛山跻身全省丝绸贸易重要中心。

  1920年,广东丝织业达到鼎盛时期,全省拥有织机3万余台,而西樵民乐的织机有1.2万多台,当地一带遍布丝织机房,附近数万人以丝织为业。林村程家全族600余人除一人务农外,其余均以织造纱绸为生。而据伦教街道办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顺德香云纱在当时达到顶峰,有晒莨工场500多家,工人1万多人,日产香云纱4000多米。

  除了产地销售之外,流向港澳、上海、汉口、北京、东南亚等,有“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一些京沪名媛多以穿香云纱为时髦,香云纱之名亦从当地名利场传播开来。

  当时,已然浮现牌头的销售形式,较有名的,有“广兴英”、“能昌衍”、“茂生坛”、“同昌仁”、“永其祥”等68个牌号。这些老店中,“永其祥”如今仍在西樵民乐,现已传至第四代。

  由于莨纱做的新衫质地挺爽,穿着行动时会因摩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而被称为“响云纱”,后来也因谐音被称为“香云纱”。由于具有提花镂空,香云纱穿起来清爽透亮但是又不透视,夏天时备受追捧。

  据今年64岁的民乐村村民张少芳回忆,张少芳儿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木织机,小孩子们五六岁开始已经跟在父母身旁帮忙织香云纱。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丝织产品随着公私合营和所有制变革,走上合作化之路。1949年至1957年,广东丝织业生产产品依然全是桑蚕品种,基本是传统的莨纱绸,以香云纱为主。

  但到了1958年,人造丝织物慢慢的出现,当时因为统购统销,对生丝产业冲击还不大。此后,全省丝织公司开始使用电动铁木丝织机,逐步淘汰了脚踏手拉丝织机,直至1970年代初,广东丝织业基本实现了丝织生产机械化,产品从真丝转为人造丝及真丝交织产品。

  文革时期,丝绸因为“高贵”的身份无人敢穿,香云纱首当其冲,生产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打击。而最近的三十多年香云纱的境遇,见证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窘况。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老蚕区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桑田逐年萎缩,1978年鲜茧产量2100吨的佛山地区,到了1987年仅产1350吨。香云纱无真丝,类似于水之竭源。

  以的确良为代表的棉纺类产品价廉物美,冲击了香云纱的市场。纺织新面料的大需求重新唤醒了西樵纺织业,1990年,当地形成“千家厂、千家店、万张机、亿米布”的纺织产业局面,但与香云纱无关。

  传统的香云纱服装由于色调单一、款式陈旧过时、技术上的含金量大、原料成本高等局限,逐渐退出市场,相关产业趋于衰落,一度在南海绝迹,顺德也仅存伦教少数几家企业仍在生产。

  对香云纱很重要的晒莨厂,主要在西樵、盐步等地,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南番顺地区依然有不少晒莨场在经营,但染晒的很少有纱,以绸居多,更不可思议的是棉布、麻布等。

  香云纱受到更大的损害,是淡忘。张莹介绍,由于晒莨坯料种类繁杂,慢慢地,人们以香云纱来统称经过晒莨的丝织物,不会注意莨纱和莨绸的区别。

  近些年,香云纱作为时尚产品重新进入大众视线,但真正可以生产香云纱的企业少之又少。

  顺德区顺熙贸易有限公司老板周晓刚介绍,目前顺德生产的“香云纱”其实就是以莨绸为料,而莨绸仍以桑蚕丝为原料。此前也有香云纱生产商呼吁,“应该将香云纱的名称改为莨绸。”不过,之所以顺德使用“香云纱”的名称,“就是看中这个名称的知名度”。

  目前,硕果仅存的顺德伦教成艺晒莨厂,幸好几代师傅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包括预测天气、感觉薯莨汁液浓度、目测河泥质量等,使香云纱独特的染整技艺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顺德在香云纱的工艺传承和保护,做出不少努力。从申请国家“非遗”,建立保护基地,到获得香云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推广香云纱品牌,香云纱已逐步确定为顺德品牌。

  张少芳在重新复原的木织机上织起香云纱感慨万千,“儿时的记忆是不会忘记的。”这部木织机高三米左右,整部机器由各种木材组接而成,纱线从木织机上方不断倾泻而下。张少芳一脚踩下地上的竹竿,再用手一拨弄纱线,如此不断重复,一块雪白的“白胚纱”就出机了。将香云纱对着阳光放在空中一看透明如镜,呈现出如同木雕镂空一般精美的镂空提花,整块布挺爽柔润,穿着透风却不透光。

  香云纱在西樵中断数十年后,看着传统技艺即将在西樵镇消失让人忧心。 2011年起,南海区香云纱非遗传人冼达峰联合西樵民乐村里的张绍锦、张绍均等四兄弟,开始寻找30多年前停产的提花木织机零件和工人,希望将当年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再现,展现出香云纱在西樵镇的传承历史,日前,两台约高约3米,手工操作的传统香云纱提花织布机展现在世人面前,复原的织布机一天可织8米纱。

  “1978年,当时位于西樵百东的七一织造厂解体,一些生产莨纱用的提花木织机的设备和零件散落在各家各户。”今年61岁的张绍均回忆说,经过两年左右的走访和搜集,他们先后组装了两台旧式香云纱提花木织机。“其中1台还没找到绞综设施安装,所以目前只有1台木织机能织出莨纱的镂空花纹。”

  村民们希望将这项古老技艺传承下去。“曾经在家家户户那么常见的木织机,如今竟然这么难找,而且很多老人家也已经忘了如何组装木织机。”经过了多次尝试后,如今这台木织机才重新运转起来。

  2008年,顺德伦教街道成功将“香云纱染整技艺”作为手工技艺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直到去年,西樵镇才将“西樵香云纱织造技艺”申请为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的“西樵香云纱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冼达峰向记者表示:“顺德的是染整技艺,而西樵的是织造技艺,希望将这种技艺传承下去。”

  2012年8月,冼达峰在岭南天地开了第一家专售莨纱绸有关产品的门店,自创品牌,专门销售莨纱绸的衣料和成衣。布料就在西樵民乐村张绍锦几位兄弟合开的永鸿织造厂里生产,目前有八台机器运作,一台机器可生产15米布,而生产香云纱布料的纺织厂,在整个西樵镇,目前也仅“永鸿”一家。

  目前,香云纱在市场上的价格依然十分高昂,一吨香云纱的价格高达40万元左右,每米大约200元左右,做成衣服后一件衣服至少上千元。他们在岭南天地开设的门店,前来消费的顾客仍是少数,“开店至今,一直在亏本”。

  “其中有个原因,是因为莨纱会褪色,旧时代的人认为褪色,布料更有一种历史感,而变得更珍贵,但由于现代人观念的变化,会褪色的莨纱没办法得到市场的认可。”重制出的莨纱,一度面临着“卖不出去”的危机,合作的商家企业也认为,莨纱不适合做现代服装的面料。

  目前冼达峰已经改良出染色的莨绸,市场依旧反应平平,别人劝他莨纱是落后生产力的产品代表,但他不这样认为,“我会坚持做下去,如果我不做了,手里的莨纱都可以上拍卖会了,这是其他人复制不出来的技艺。”

  虽然“香云纱”的提花木织机在如今机械化洪流中不可能存在竞争力,但年近六旬的民乐村民张绍锦却不这么认为,他说,100多年来在西樵有两件事对中国纺织工业有着深远影响,一是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另一就是西樵的“香云纱”,现在继昌隆缫丝厂已经找不到任何遗迹了,西樵的“香云纱”不能再断了传承,这些应该刻在“香纱名镇”永久的记忆中。

  铁总半年亏损65亿假冒12306网站世界上最小的狗日本驻华使馆戒备朝鲜重启考研生吐槽推免政策何洁大婚刘恺威晒杨幂舌吻照全世界最烂后卫国足排名跌至第99姚明身家超30亿金融危机5周年张维迎炮轰国企渔民连捞三条鲨鱼延迟15年领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