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然,环保慢慢的变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色纺纱具有色泽柔和、层次感强,布面呈现出朦胧的花灰效果,由色纺纱制成的服装受到大家的广泛青睐。
原料经过染色后,色泽稳定,纺纱时可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搭配,色泽调整方便,其效果是筒纱染色所不能够比拟的,并且可大幅度减少筒纱染色带来的污染。
如何为色纺纱选择合理的原料,特别是染色原料的优选,对提高色纺布面效果,降低公司制作成本至关重要。
目前,原料染色有两种方式,一是散棉染色,二是原棉经过梳棉或精梳以后,以普网或精网形式染色。两者染色的选择主要是按照每个客户最终纱线用途及所用原料的特点而定。
散原棉经染色后,经反复洗涤,高温上色,纤维表面的蜡质量大部分被去除,随着染料分子的渗透,纤维发涩,弹性差,易扭结成棉结,且强力变低,长度变短,短绒率增加。
马克隆值是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棉纤维的马克隆值可作为评价棉纤维内在品质的一个综合指标,直接影响纤维的色泽、强力、细度、天然性、弹性、吸湿、染色等。成熟度高,细度粗的纤维吸色性好,但生长期过长、过成熟的纤维不适合于纺制中高档纱,而过低的马值,因生长期较短,欠成熟,吸色不匀,易出色花,一般适于染色的马克隆值为4.5-5.2.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染色。其纤维细度适中,染色均匀,同时天然扭曲多,有利于纤维间抱合紧密,成纱质量较好,成熟度高,吸色好,且纺纱过程中抗打击能力强,不易出现索丝棉结,易清除杂质疵点,反之,相反。
纤维长度长,纤维间接触机会多,摩擦抱合力大,故成纱强力高;长度整齐度好,强力不匀率低。在纺细特纱时,长度指标对成纱的强力影响更明显,生产40S以下选用的染色原棉纤维主体长度应在27-29以上,生产40S以上时纤维长度需达到30-32左右,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成纱强力。
原棉中短纤维含量对成纱强力影响很大,因为短纤维在纱条中起到减弱纤维问摩擦力和抱合力的作用,使纱线拉伸时纤维间滑脱的机会增加。因此,原棉中短绒多,成纱细节多、强力低、强力不匀率也大。另外,试验证明,在短绒率处于较高水平时,随着短绒率的继续增加,纱线条干呈显著恶化的趋势,主要的原因是牵伸机构对短纤维的运动控制能力减弱造成的。由于原棉染色后色棉中短绒含量比未染色棉会增加2个~3个百分点,色棉中短绒率的增加使纺纱过程中浮游纤维数量增多,成纱条干会更加恶化,因此选用短绒含量较少的原棉染色是提高和改进色纺纱质量的重要措施,生产中原棉短绒含量一般控制在13%以下。
在染色时上色率与棉纤维差异很大,杂质基本不会上色,这些杂质及僵瓣易显露在染色棉的表面,特别是染浅色棉时越来越明显。用这种染色棉纺纱尤其是纺浅色或敏感色的纱线,质量很难达到一定的要求。如皮辊加工的原棉,含杂一般在3%以上,高于锯齿棉1%-1.5%,不适于做染浅色或彩色。
生产中难以去除,重量太轻,并且经过清花梳棉,大一点的籽屑可以分散成若干个更小的疵点,若用于敏感色的订单中,作为突出部分原料使用,对布面质量影响很大。如用于含色量低于10%的麻类单,作为白棉使用,布面疵点易暴露,而用于彩色单中,因其不上色,布面也会因疵点多而造成疵品。
色纺纱的明显色结不同于本色纱的棉结,是影响织物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检验应与实物质量相结合。所以应根据色结在不同品种外观上的表现程度来选择染色原棉,比如浅麻灰品种颜色较浅,主体颜色是白色,黑色结很难控制,在原料选择上应选用成熟度较好,纤维细度偏粗,棉结较少的原棉染黑色。正常的情况下染色原棉棉结掌握在24粒/g以下,棉网中棉结在20粒/g以下。
(1)最终成品含色量在10-50%左右,成品属中性色,相对来说可掩盖部分色结,染色时可用普网染色。相当于染色部分过了两次清花梳棉,对于控制色结有利。
(2)加工普网时,选择含杂1.8%以下,成熟度1.6以上,马值4.5-5.0的原棉,且生条棉结控制在20粒/克以下,生条短绒率控制在17%以下。
(3)加工普网时,为便于染色,将普网通过设备改造成截成长度15CM以下的短棉条,防止棉条过长造成染色时缠绕。
(1)当含色量10%以下,因含色量低,染色部分与主体颜色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染色部分色结更容易凸现出来,所以,必须控制染色部分的色结,故用精网染色。
(2)选择含杂1.8%以下,成熟度1.6以上,马值4.5-5.0的原棉,精网棉结控制在15粒/克以下,短绒率控制在10%以下。
(3)加工精网时,为便于染色,将精网通过设备改造成截成长度15CM以下的短棉条,防止棉条过长造成染色时缠绕。
无论是散棉染色还是普网/精网染色,优选原料能保证成品质量,特别是布面色结及本色棉结,杜绝因原料选择当造成染花,从而造成成品色差。另一方面,从成本上考虑,适合染色原料吸色性好,对纤维损伤小,纺纱过程中落率低,从而可提升产品制成率。